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中国画在线 首页 视频访谈 查看内容

“看不懂毕加索”源于现代主义的缺失:沈语冰答《钱江晚报》记者问

2012-4-18 20:04| 发布者: 论坛主持| 查看: 1147| 评论: 0|原作者: 沈语冰 |来自: 中国艺术家批评网

摘要: 记者:眼下正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举办的毕加索大展,刚开展时,上海、杭州等地媒体曾作过不少报道。但公众与一般记者都认为毕加索的画看不懂。去看画展的人,大都也就看看毕加索的私生活(所谓“看不懂画,也可以看八 ...

    记者:眼下正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举办的毕加索大展,刚开展时,上海、杭州等地媒体曾作过不少报道。但公众与一般记者都认为毕加索的画看不懂。去看画展的人,大都也就看看毕加索的私生活(所谓“看不懂画,也可以看八卦”)。您在中国馆举办的讲座《毕加索的想象力》是针对这种局面设置的吗?

    沈语冰:是的。在一般人心目中,毕加索“乱涂的”绘画作品乃是他“混乱的”私生活的产物。而每当被质问何以世上好色的登徒子们和唐璜们画不出那样的画时,他们又以“天才”来搪塞。事实上,毕加索看上去错乱的画面,源于同时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来再现人物的根本关切。而这种全方位再现人物的冲动,则深深地植根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视觉传统中。毕加索惊人的想象力在于将这一传统推向极致,而这又成为他旺盛的创造力和游戏感的直接动因。

    记者:不过,毕加索的画真的很难懂,国内观众对毕加索的绘画似乎持怀疑态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沈语冰:我认为只能归咎于我们的美术和美术史教育。因为在专业教育中,毕加索以来的现代艺术被认为是不可教的。美术学院一般只能教学院派的东西,而现代派的首要特征恰恰就是反学院派的。通识教育中,我们一般的外国美术史课程都只讲到印象派,或后印象派。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常常是缺席的。

    记者:您刚才说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欣赏现代艺术,特别是像毕加索那样难懂的艺术?可是,坊间流行的说法是,欣赏艺术靠的是直觉,而不是学问。

    沈语冰:仅仅凭直觉当然是不够的。西方两百年来的艺术史学,特别是近一百年来的现代艺术史学,已经发展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足以帮助人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比如,形式分析与图像学就是两个显例。在毕加索的研究中,美国伟大的艺术史家列奥·施坦伯格就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最杰出的代表。他通过将详尽的形式分析(线条、色彩、结构)与某个主题的图像志分析(例如毕加索笔下的系列作品“窥寐者”,或系列变体画《阿尔及利亚女人》)结合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充分地说明了毕加索绘画的根本关切。

    记者:你一再强调“现代主义在中国是缺席的”,在一个到处都被称为“后现代”的时代,再来讨论现代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必要性呢?

    沈语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80年代,我国曾经有过短暂的现代主义运动。但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面商业化和消费时代的来临,后现代主义粉墨登场了。艺坛上出现大量彼此抄袭、挪用、媚俗、虚无的东西。这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发达的现代主义的国家是灾难性的,因为现代主义将对艺术媒介的探索推向高峰,也将人类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而现代主义(实践、批评与理论)在我国的开展却非常可怜。西方整整一百年的现代主义遗产,我们只用了区区十来年时间来“消化”,因此造成的问题很多;而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缺失,最大的伤害将是艺术家和公众想象力的欠亏,而想象力的匮乏,则将直接导致一个民族创造力的衰退。

    附一:上海东方讲坛“毕加索的创造力”专题演讲消息

    第一讲 通往毕加索的道路:

    重新认识现代主义

    讲座提纲 要想深入理解毕加索的艺术,我们必须回到欧洲现代主义,亦即从马奈开始的绘画传统。一方面,它开启了以绘画再现现代生活的图画样式,另一方面,它开始有步骤地抛弃法国学院派绘画的传统。通过系统扫描欧美现代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讲座试图厘清从马奈,经塞尚和马蒂斯,直达毕加索的线索,从而从根本上澄清有关现代主义的误解,特别是有关毕加索的陈词滥调,为进一步领会20世纪这位最伟大的视觉探索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奠定基础。

    第二讲 在规矩与自由之间:

    毕加索想象力的基础

    讲座提纲 在一般人心目中,毕加索“乱涂的”绘画作品乃是他“混乱的”私生活的产物。而每当被质问何以世上好色的登徒子们和唐璜们画不出那样的画时,他们又以“天才”来搪塞。事实上,毕加索看上去错乱的画面,源于全方位(亦即同时从正面、侧面和反面)来再现人物的根本关切。而这种全方位再现人物的冲动,则深深地植根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视觉传统中。毕加索惊人的想象力在于将这一传统推向极致,而这又成为他旺盛的创造力和游戏感的直接动因。

    附二:上海东方讲坛“毕加索的创造力”专题演讲宣传手册

    [内页文字,图片略]

    走进中国馆 解读毕加索

    浙大教授沪上开讲“毕加索的想象力”

    (节选自《钱江晚报》)

    “看懂毕加索了吗?”“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已经开展一个多月了,从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走出来的观众,脑海里经常浮现这样一个问号。除了记住“变形时期”、“立体主义”这样一些词汇,人们最鲜活的记忆都来自毕加索与七个女人的风流韵事。媒体甚至打出了这样的标题:“一劈腿就变画风”。

    这不免让专家们看了着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开展前就出来给观众扫盲,逐幅讲解毕加索艺术的风格变迁。近日,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沈语冰教授,又开设了题为《毕加索的想象力》的讲座,从形式分析和图像学出发,阐释了毕加索创作的基本动因。

    沈语冰认为,毕加索看似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绝不是毫无章法,也不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男人对女人的“压榨和施虐”。毕加索画出那些古怪的变形人,源于他想要同时从正面、侧面和反面来再现人物的根本关切。而这种全方位再现人物的冲动,又深深地植根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视觉传统中。

    讲座动用了大量图片,阐述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在平面上展示全方位人物形象的四种常见措施:连续的正面、侧面和反面;镜子的使用;反弹的观众视线;蛇形人物。随后,沈语冰解释了毕加索是如何自我设定游戏规则,并在规则中展开无限丰富的想象游戏的。

    讲座实录

    毕加索的一组变体画《阿尔及利亚女人》,是“变形期”绘画的代表作之一。《阿尔及利亚女人》原是法国浪漫派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毕加索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54年冬天到1955年春天的4个月里,毕加索连续创作了15幅变体画!

    毕加索这样再三摆弄这些女子,是为了什么呢?西方一些学者解释说,这是毕加索作为一个欧洲白种男人对女性的压榨、窥视、施虐和毁灭。而他们的解读,常常成为有关毕加索艺术的主流观点。

    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时期他的绘画特有的变形原理可以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全方位再现人物形象的传统之中。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再现性绘画里,经常出现连续的正面、侧面和反面的人物形象。欧洲绘画中最经典的母题之一是“美惠三女神”,但其实画家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三个女神是谁,她们表现怎样一个故事,而是她们连续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毕加索也如法炮制。但是在老大师们的作品里,女人的正面、侧面和背面形象,一个个都是独立的,仿佛像连环画。而毕加索却想要将正面、侧面与背面的形象,统一在同一个轮廓线内。这是毕加索的独创,也是毕加索经过毕生探索才得以实现的东西。

    文艺复兴之后的画家们还找到了更方便的道具来展示全方位的人体:镜子。委拉斯克斯的《维纳斯》,画了一个裸体的背部。但看不到脸毕竟是一种遗憾,因此用一面镜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毕加索也不会放过这一方便的功能。在他著名的油画《镜前的少女》中,女子很漂亮,既能看到背面也能看到正面。但是,毕加索不满足于这种人物形象与镜像分离的情形,在后来的一系列素描里,人物真实的后脑勺与镜中的脸越靠越近,终于合二为一了。

    第三种方法是反弹的观众视线。画家在画面深处设定了一个画中的观众,他或她向外看的视线,相当于把看画的观众的视线反弹回来了,这是很巧妙做法。比如说委拉斯克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宫娥》。

    这种方法,毕加索当然也了如指掌。在《有玩具船的少女》里,他在画的前景里画了两个少女,在海滩上玩着玩具船。但是,在大海纵深处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跟他们同类的形象。他或她在画面深处偷偷地观看着观众看不到得另一面。

    画家们采用的最后一招是蛇形人,即像蛇一样扭动人物形象。这是手法主义大师们屡试不爽的方法,画中的人物身体急剧转动,同时将正面和背面呈现给观众。对于这种方法,毕加索绝对不会错过机会。他笔下的女子总是拧了又拧,绞了又绞,以确保胸部和臀部同时被观众看到。

    最后是毕加索晚年的商标:双面脸,即半张侧面脸与半张正面脸,呈90度弧角叠加在一起。他曾经反复地玩这个游戏,在大量作品里都呈现这样一种组合。

    但毕加索丰沛的想象力和游戏感,促使他迅速越过呈90°的弧角叠加的一般程式。在这次展出的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里,正面脸与侧面脸的叠加小于90度;而在《百叶窗下沉睡的女子》里,人物的整个脑袋像一本打开的书,是大于90度的双面脸的叠加。

    链接:沈语冰教授著、译

    现代主义经典书籍

    1. 沈语冰著:《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2006年3月第2次印刷,2009年2月第3次印刷。

    内容提要 本书以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三个关键术语为经,以 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10大艺术批评家为纬,在中文语境中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梳理与诠释了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主要理论、方法与问题。作者依据康德-韦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哲学传统,提出了一个拓展了内涵的现代主义概念,论证了作为从现代性内部成长出来的一种文化机制,以及作为持续地反思、批评并调校现代性的哲学、社会文化与艺术运动的现代主义,在遭遇前卫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后,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显出更顽强的生命力的“无边的现代主义”思想。同时,作者也对后现代主义之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2.[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罗杰·弗莱(1866-1934),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美学家,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早年从事博物馆学,属于欧洲顶级艺术鉴藏圈子的鉴定大师,后来兴趣转向现代艺术,成为后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命名者和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诠释者。他提出的形式主义美学构成现代美学史的主导思想。著有《贝利尼》(1899)、《视觉与设计》(1920)、《变形》(1926)、《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1927)等。

    内容提要 这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初版于1927年,它清晰,敏锐,具有高度的原创性,现在已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典范之作。弗莱本人就是一位画家,他拒绝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塞尚的作品最切合弗莱的理想——对自然的一切方面赋予形式的表达。在此书中,弗莱既努力探究塞尚艺术风格的发展进程,同时也精密细致地推敲个别作品的内在构造机制。其结果是一部文采斐然、生动活泼的书,对画家和学习绘画的学生而言它拥有技法方面的价值,它还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真知灼见的洞察,展示了塞尚艺术不可思议的魅力。弗莱的生前至友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认为此书是弗莱最伟大的作品。

    3.[美]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1994)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许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被公认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罗斯科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几乎所有同情或支持现代主义的人都为他辩护,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首先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著有《艺术与文化》、《朴素的美学》、《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

    内容提要 格林伯格在此书中悖论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观点与前卫艺术理论交织起来,提出了他的现代主义艺术理念——一种自主艺术,亦即以自身为主题的艺术。通过重述始于莫奈的法国现代艺术史,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自参与在美国现代艺术的进程中,格林伯格不仅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欧美现代艺术的基本路线图,而且也为我们揭示了现代主义的真正本质与秘密核心。

    4.[英]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内容提要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首次在中文中将罗杰·弗莱的重要论文汇于一集。这些论文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批评家长达40年的艺术生涯,覆盖了他对后印象派极富影响的辩护,对艺术教育、博物馆业、建筑、艺术设计的多样兴趣,以及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从学院化、教条化的倾向中拯救出来的努力等广泛主题。《文选》既提供了一个从现代艺术批评最卓越的实践者的角度来考查其理论基础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检验有关艺术与审美经验的本质的当下论战的机会。

    5.[美]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美国著名文艺复兴艺术史专家,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之一。著有《文艺复兴艺术及现代健忘中的基督的性征》、《米开朗琪罗最后的绘画》、《莱奥纳多永远的最后晚餐》、《遭遇劳申伯格》、《另类准则》等。鉴于他对美国艺术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哈洛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一道,被誉为美国“文化三伯格(三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