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至3月11日,“天人交响周韶华书法艺术展”将于湖北美术馆举办,同期出版《天人交响》书法作品集。2010年初夏,周韶华将自己的艺术创作重点由中国画转到书法领域,至2011年共创作书法作品200余件。从绘画到书法,尽管改变了形式并有着新的思考,但从周韶华的整体创作来看,两者都体现着一致的文化性,以及始终贯穿其间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担当。 2011年,在“文化”被作为一种战略目标正式提出后,这一字眼便频繁出现于各种会议及不同形式的讨论中,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然而,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讲:“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只有当文化成为一种落于实处的担当与责任,其才不至于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文化之大发展大繁荣,也不会成为一句口号或流于形式的政策。 具体到艺术,相信周韶华先生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触动。 “天人交响”:从绘画到书法 周韶华访谈 胡 莺 由书法说起 以画入书 胡 莺(以下简称胡):近一年多的时间,您将艺术创作的重点转到书法领域,集中创作了一批书法作品,并拟将其以结集出版与举办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以说是您在自身的艺术探索中的又一创新。从中国画的“三大战役”(“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到“天人交响”书法艺术,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思考? 周韶华(以下简称周):在绘画上我虽已打下“三大战役”,但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缺失书法这个半壁江山,则深感不安。为了攻下这一堡垒,我作了长时间的准备。同时,我也觉得现在的书法创作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从绘画与书法的发展来看,唐以后,文人画登上历史的舞台,给中国绘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其一是以书法入画,再就是融合诗的意境,使之产生了一种新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书法却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所以中国的书法想要真正走向现代,须解决几大关系。首先是以画入书,改变书法的形态。因为绘画的形式构成、线条运动等所产生的空间意识,较之书法更容易进入现代。但这不是回到书画同源,也不是变其本质让书法成为绘画,它还是限定在书法的概念中。画一旦进入到书法里,书法的形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写意性会更强。 胡:“以画入书”实际上涉及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在我们的思维中,对于中国古代画论与绘画实践中所形成的书画同源说印象深刻,很多时候也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看问题,无论是提及张彦远的“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用笔同法”还是赵孟頫所强调的以写代描、“书画本来同”时,往往想到的是“以书入画”。将绘画的形式、空间感,以及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固然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创新和有利的因素,但如果稍有偏离,便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追求绘画的形式与造型而消解了书法本身的构架和意义,过分突出水墨的作用而超出了书法的“度”等。 周:解决这个关系,我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刚开始太像画了这就不行,画应是藏在书法里头的。所以是费了好大的劲来实现这种潜在的转换。书画的源头是连在一起的,书法造就了绘画,绘画造就了书法,到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就慢慢地分离了,各自去完成各自的功能。我这次的书法作品,如果不会画画是创作不出来的,其中构图的意识,黑白灰的关系、形式构成等,都是要有绘画功底的。 胡:反之,画家如果不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也不可能很好地把握其间的关系。您的这批书法作品,改变了传统的书法创作的方式与欣赏习惯,增强了可读性也凸显着文化性和审美功能。在《文明的起点》系列中,以象形文字为主体,辅以自己对书法的解读和体验;《图腾大合唱》系列中,凿刻于岩石上和绘制于彩陶上的原始符号,依附的载体由立体的变成了平面,那些抽象的图形和质拙的线条在水墨晕染的底纹中光华浮现,而墨色的运用及方块的分割,又让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变得鲜活;秦瓦当与汉画像石,是作为一种书写的素材和表述的载体出现在您的作品中画像石中的榜题被置换成了您所要表达的思想……细细看来,这些书法中有着您绘画样式与特征的影子,流动的线条和雄浑的气势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您的创作中,书法和绘画结合得很紧且都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寻源及一种不懈思考、探索的问题意识。 古与今 周:第二个是古与今的关系,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当代的中国书法家大体上分两类,一是坚守传统;一是直闯现代(携带很少的经典传统的因素)。中国书法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远古的图形文且不说,从金文到秦简、汉魏碑刻,再到于帛和纸上书写的自由,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书体。每个大的历史阶段都有书法的高峰,都有杰出的书法家和经典作品,现代书法如果缺少了这些传统,就会非常干瘪、苍白和简单化,很难继续走下去。但传统也不是一条单线,它是立体的,现代书法应该在广大的空间里展开,所以坚守传统也不能没有现代意识。 胡:您曾说“凡是把传统经典视为书法艺术的文脉者,才有可能点亮心灵之光。”由此可见您对传统的态度和对经典的领悟。所以您的绘画与书法,都清晰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脉络。黄河文明和长江流域文化,魏晋风骨与汉唐气度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在您的作品中,就像书法作品中有对原初书法的追根溯源,也有书写行草书的驰骋与释怀。 周: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其精华都深藏于经典中,经典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骨。当代的书法必须守住经典元素,才有再创再生的强大生命力。我们要从模式化、重复性中解放出来,使书法充满着当代人的人文关怀,把经典元素与当代性链接起来。 人与自然 胡:您的书法展以“天人交响”为标题,这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联吗? 周:“人与自然”是我要解决的第三个关系。“天人交响”想表达书法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与自然的一个交响乐。中国书法起源于先民们对线条的刻划,以线条结体为中心是其与生俱来的血脉;把线条组合成方圆结构,再进一步对方圆进行重新组合与分解,为汉文字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有了汉文字的创造,才有书法的载体;汉文字是对天地大观的抽象概括,书法也是。所谓“仰观天象,俯察万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礼记·乐记》),这也是中国书法的宇宙观与形式语言的大书法观。 胡:也就是说汉字的形态结构是中国书法的天然结构,书法艺术的生命,来自对大自然的感应。作为符号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字,应是文化的核心之一,各文字体系有着相应的认知心理,“人与自然”、“天人交响”,源于怎样的思想? 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可以拿来作为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础。只有浴天地之道,得自然精魂,笔墨运动通向大宇宙,才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灵魂。我感到中国当代的画家最大的缺失,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的失落,不会写字。这就像一个大型建筑里没有骨架,而这个骨架就是它的哲学基础。 作者和受众 胡:艺术品的创作与欣赏是互动的,您希望这次的书法作品能带给观者怎样的感觉? 周:这是我要解决的第四个关系,即作者和受众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一要考虑群众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第二还要引导,不能说别人不懂自己就不做了。这次出版的作品集分为“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两卷,也就是从传统到现代。前者考虑到可以让很多书法家接受,而一般的观者从第一幅开始顺着看到后面,也会服气的,因为我的作品不是异想天开凭空创造的,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有了这一点才让人信服。所以做事要以理服人。 还有就是要解决工具媒材和控制能力的关系。不同的材质产生不同的书法形态,就像甲骨与甲骨文、青铜器与金文、碑刻与汉魏书法、布帛纸张与行书草书等。理解了所使用的材质,要追求它的味道,不然就枉费了材料。 胡:在您作品的现代部分中,有些完全辨认不出文字内容,似乎故意拆解了字的笔画,将其重新组合,但整体上又遵循着一定的章法和布局,所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形式。比如《天地流通》、《天马行空》等。 周:过去理解的书法是一种传播手段,与写字的功用类同。但有了印刷术以后,各种字体都非常规范,只要识字,一看就知道了,已没必要用书法去传达文字内容了,其功能发生了变化。此时,它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具有形式美感和审美功能。所以我这个现代的部分,就把应用的功能完全去掉了,充分发挥它的审美功能。你感觉到还是书法的结构,但我不去解释它的文字内容。有的内容是我把它拆开,撕成一个个文明的碎片,再组合在一张纸上,让人不要去看内容,只是欣赏这个“字”写得好不好,美不美。 “攻克不可能” 胡:从“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黄河·长江·大海”到“天人交响”,从绘画到书法,您的思维非常清晰,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文化针对性,同时伴随着相关理论的提出,如“全方位观照论”、“隔代遗传”、“横向移植”等。这些都有一个很宏观的把握,并与文化的线索联系在一起。您是不是每创作一批作品、每举办一次专题展或出版文集,都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 周:对。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理清思想,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充分的准备,这样才知道哪些是必须要画的,怎样来画。战略思想是很关键的,这一点我也是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我的创作都是盯着文化的,不是简单看到某些具体的事中具体的点。要文化复兴,做文化强国,不能没有整体的文化意识、不能不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回头看我的创作历程,它应该说是对我的一种锻炼。如果说我自己有什么想法的话,就是一步步去追随、紧跟,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 胡:这些年您“以"文化长征"的精神来鞭策自己”(注:周韶华语),从来没有停止过艺术探索的脚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 周:也是一次次地积累经验吧。人有时候要“攻克”,没有披荆斩棘的倔强,很难走出自己的路。我刻有一方“攻克不可能”的印章。如果没有恒心,作品出不来。很多事情一开始好像不可能完成,但我就不信我做不到。像过去我们的武器多么差劲,都能想很多的土办法把碉堡打下来。所以创作中再难的关我也要把它攻下来。 “我辈的文化担当” 胡:一个艺术家能否有所成就,取决于其思想的高度和自身的努力,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等。您的创作与实践,无论是内容、形式、思想,还是过程本身,都给我们莫大的启发与激励,同时也有很多的感动。新年伊始,您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还有艺术工作者们有没有新年寄语? 周:我以身示范,拿自己的作品来说话。我想这次书法展览是能够触动书法界真正用心的、有头脑的人去思考问题的。我觉得写书法的一定要走进书法里去,画画的一定要走进绘画里去,不要在门槛以外,或者只能在水边戏水不能到中流击水;能够到中流击水的,遇到惊涛骇浪要敢于担当。总的来说,像我们这一辈要有明确的文化担当,要敢于挑担子,肩膀骨要硬,要讲道义。当然这样有时会遭来别人对你的攻击,但只要真理在自己手里,就不应退缩。 胡:您曾写过一篇文章《我辈的文化担当》,提到民族使命感与文化使命感,还有自身的文化担当。您的创作,也都是源于此吧。 周:且不说别人,就说我们这辈的人,要有一种历史责任。艺术家的本质是艺术创造。创造最好的作品,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这就是我的文化担当。 胡:正如您说的:“路,是走出来的,艺术是干出来的。”文化之义,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担当一词,也应体现在多个层面,如果它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主动的、自觉的行为,那么我们的社会乃至文化也许会少一些虚伪与浮夸,多几许真实和积淀。 周韶华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48年随华东野战军渡黄河南下。在解放战争中曾荣立一等功,也开始在大型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分配到湖北省文联任秘书兼美术组长。此后相继担任湖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和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现为湖北省文联名誉委员;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0年获第四届AAC艺术中国2009年度艺术家大奖。 曾因举办“大河寻源”画展、“梦溯仰韶”画展、“汉唐雄风”巡回展、“六十年艺术探索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相继在国内外举办画展70多次,出版画集十余部,出版《面向新世纪》等文集五部,先后访问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德国、瑞士、奥地利、美国、波兰、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讲学。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文艺明星奖等多种奖项,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天马行空之二》 周韶华 书法 纸本 59cm×54cm 2011年 《生命的回声之一》 周韶华 书法(拓片题跋) 660cm×137cm 2010年 |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