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每一句话都说在文化工作者的心坎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注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式”发展文化,成为了昨天下午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
须整体推进 艺术大师韩美林在发言中说:“六中全会以后,找我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大多都是来找我做衍生品设计的。”他问道:“文化产品是做出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但是有没有反哺文化事业呢?”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沛东也关注到目前全国各地掀起文化热,“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摈弃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徐沛东指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不是‘文化大挣钱’,指望文化挣大钱的观念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政策和精神不符。” 防一哄而上 翻阅今年各地的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有的地方提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求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1年翻一番;有的地方动辄宣布要打造“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培育20家重点文化企业;各地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名目繁多,令人担心会出现新一轮的“产业过剩”。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给记者举了一例:“有一个北方城市找我做决策咨询,拟在该市建一个‘丝绸之路’大型主题公园。靠移植西部省份的旅游资源,造起来的公园,那一定相当假,并且相当空。”范迪安说:“文化要大发展不要大跃进,这样不但违反了经济建设客观规律,也违反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望加大投入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张国勇今年带来了《加大政府投入,降低剧院票价,使艺术欣赏成为常态化,平民化》的提案。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提案:“平价演出,不应该只有每周一场,或者每场只有5%的低价票,更不应由剧团和剧场来分摊这部分成本,希望政府能为培育市场买单。”张国勇说:“目前,只有通过政府购买,以‘价廉物美’吸引老百姓走进剧院看演出,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习惯,也培养出文化市场。” |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