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中国画在线 首页 艺术评论 查看内容

质疑胡润艺术榜的真实性

2012-4-5 04:40| 发布者: 春平| 查看: 756| 评论: 0|原作者: 刘晓林|来自: 雅昌艺术网

摘要: 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仿佛很火,至于火里面是否藏着冰点,我认为一定有。真火自然珍贵,如果是虚火则非常可怕!艺术界在近几年迅速“诞生”了许多不可能和“奇迹”,接二连三形成了大艺术家群;此起彼伏的高价位,令人 ...
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仿佛很火,至于火里面是否藏着冰点,我认为一定有。真火自然珍贵,如果是虚火则非常可怕!艺术界在近几年迅速“诞生”了许多不可能和“奇迹”,接二连三形成了大艺术家群;此起彼伏的高价位,令人瞠目结舌的“记录”……于是,知道真假和不知真假的人们在“艺术”里发现了商机。此时,胡润艺术榜也加入进来。
 
今天我要质疑胡润艺术榜的真实性。2012年胡润艺术榜出炉,中国的书画家们以甲乙丙丁的“面貌”闪亮登场了。第一名总成交额93,814(万元),第二名总成交额 61,773(万元)。我在“胡润百富网”里找出了胡润艺术榜的榜单编制方法,如下:“秉承一贯以来对人的关注,“胡润艺术榜”为最受市场关注的艺术家排行榜。上榜艺术家均为在世的中国大陆、及港澳台艺术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拍艺术品大多为二级三级市场流通,因此榜单所列成交额并不代表艺术家个人财富,仅证明艺术家的市场流通价值。 ? 雅昌艺术网为本次“艺术榜”的“数据支持机构”,数据以X年成交价为准。”也就是说,2012年某艺术家的胡润艺术榜单数据以雅昌艺术网上2011年成交价为准。因此,以胡润艺术榜的前两名为例,我们将最终的公布结果和来源数据做个比较。在“雅昌指数”的子栏目“当代国画成交额”里,我们会看到范曾先生的总成交额750,194,195元,何家英先生的总成交额230,470,563元;再分别点击名字进入又会看到前者2011年春季成交额181,298,050元,2011年秋季成交额118,337,650元;后者2011春季成交额32,332,200元,2011年秋季成交额96,706,660元。比较的结果出来了!一个人某一年的成交额何以能够超过历年的总成交额?(范曾先生历年的总成交额75,019(万元),2011年的总成交额却达到了93,814(万元);何家英先生历年的总成交额23,0,47(万元),2011年的总成交额却达到了 61,773(万元))具体到2011年来说,雅昌艺术网上范曾先生的总成交额不到3亿,何家英先生的总成交额不到1.3亿。白话,通过2012年胡润艺术榜出来的前两名的结果比实际的来源数据翻了N倍。这是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主办方的有意为之还是主办方的莫名其妙的疏漏?

如果2012年胡润艺术榜的数据来源有了变动,请明示一下。不怕麻烦的我可以用加减乘除演算一下,验证一下结果的真实性。(各个数据的真实性可以先不考虑,最起码公开的“总和”要投起来才是!)本来给艺术制造“榜单”的行为就差强人意,若里面存在不真实就更说不过去。收藏群体需要真实的艺术指导,绝不是虚假的市场误导!
 
质疑胡润艺术榜的真实性,希望滑稽的事情少在中国艺术界上演。
 
中国艺术界的“不朽焦虑”
刘晓林

中国艺术界诞生了痴妄的“不朽焦虑”!流行着滑稽的“不朽焦虑”!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散布谣传!古代帝王有求长生的,如始黄帝嬴政。他派徐福率童男童女远赴东海找不老药,结果自然是该老则老!中国的所谓艺术家们似乎比帝王们聪明些,但更不靠谱,只能赞誉其不朽的想法颇具浪漫色彩而已。长生不可得,万物有始有终。不朽易得吗?《左传》上曾有三不朽之说:立功、立德、立言。恕书者直言,中国艺术界(特指中国20世纪中期以后)的艺术家们在立德、立言方面少的可怜!画画仅为画画、写字仅为写字、为文仅为为文吗?画外要寻画、字以寄情、文以载道才是!否则艺术家的称谓只不过是美其名曰的修饰称谓而已!艺术家空有其名,何用?自己做不到立德、立言,又想不朽怎能么办?“艺术家们”于是挖空心思在立功上动脑筋了!
 
如何立功?限书者所识,大致有如下3种。
 
1.建立自己的艺术馆。中国自古便有建馆铭人的传统,国家对于在各个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通过碑亭馆方式以缅怀纪念,我们对此无不厚非。然而当有一天“杰出”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时,你我作何感想!(大师遍地,小师不觅)“。货币”为何贬值?都是“通货膨胀”惹得祸!大师为何众多?都是降低标准的伪结果。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或公建或私立的某某馆自然多了起来!恕我直言,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馆中,就数量而言艺术馆是名列前茅的!如果象屈原、苏东坡等“大脑里有东西”、“肚子里有南北”的贤达而言,可以研究的自然很多。如果象你我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人,研究什么呢?即使建了你我的艺术馆,你我就变得有成就,有学问,有价值,能不朽了吗?如此而为,劳民份财是一定的,更重要的是还对人类有限的环境造成了毁坏,我国有多少的个人艺术馆建后闲置而不用,“霸占”了多少风景优美的空间?我的看法:像徐悲鸿、齐白石等确实影响了中国艺术、不可过的艺术家们建馆建则建矣,一般的艺术家们(尤其是国家,省市的艺术团体的“首脑”)不建为妙!这样也可以避免给自己,给家人在社会上选成打肿脸充胖子的“恶劣印象”!
 
2、向社会上各类重要机构主动“捐献”自己的作品。如果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确实是够大了,不用艺术家主动,国家的相关机构艺术找到你鼓动你捐献。当然,艺术家把自成的劳动果实捐献给社会是自由的事情:我想捐献,他人想要就行!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别人说自己好,这谁都限制不了,也无法干涉。但问题的关健如果艺术家为了得到捐献后的回报而捐献,有的甚至为了粉饰自己捐献动机而捐献,这样的捐献对于捐献的艺术家而言实在是无异给自己添加了重要的心理负担。我没接触过徐悲鸿、齐白石、叶浅予等大艺术家,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在捐献自己的作品时究竟在考虑什么?我在《无意戏弄唐伯虎》一文中记:“管它死后跳几跳?何如生前做一场。不朽岂关名与利?凿壁一样观文章!”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在把自己所藏捐于故宫时,他在考虑自己是多么荣耀吗?在考虑自己的名利吗?在考虑自己的“永垂不朽”吗?而现在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做出自己捐献壮举时,有几个人没有考虑自己呢?捐献后自己作品的价值又提升了,自己的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又大涨了!
 
3、费尽心思通过各种径行自己脸上“贴金镶玉”。近几日我与一名艺穆的正直友人又提到了发生在今年的汶川地震。他气愤地说,地震时那么多“艺术家”往四川跑什么?是为了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吗?当时灾区人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家园而不是欣赏艺术。堂堂的“艺术家”们能皆人们干活吗?老百姓还不够把时间、人力、物力等都用于照顾你们(艺术家)的!友人的话有偏颇,但实在是很有道理。进入21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们智商提高了不少,深谙宣传包装之途。在形形色色的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与艺术无关的“各色”会上常有艺术家忙碌的身影。“外力诚需借,内能真锥芒。”(刘晓林语)现在的艺术家们在锤炼自己内能的占多大比例呢?什么诗书画,“我”的作品中不需要。众多的艺术家们在拼抢着“大师”,“最有价值”,“最有潜力”等耀眼的“桂冠”,在兴高采烈谈论着自己被某某组织、协会、权威机构,被评选为“中国当代几大画家”;管他市场认不认!“我”有这么多头衔,你们不认,吃亏的最终是你们!而不是“我”这等的大艺术家。一千年以后,你们就会知道“我”的价值。“我”同“我”的艺术一样会流传百世的!
 
中国的艺术家们想不朽,不是错!错在不明白正如作品中的“神不可追”一样,不朽也是不可追的!可遇而不可求!社会上不知道有多少群假的疯子在做着真疯之梦(如果真象凡高一样还好了!为了避免自己挨骂,我也在写本文时暂且把自己列入假疯的行列,因为有的人也戏称我为艺术家。),焦虑的想着自己的不朽。但一个人的不朽哪里是仅通过焦虑就可以实现的!?中国艺术界的“不朽焦虑”实在令人们的焦虑更焦虑,而朽者则永远不可能如扑朔迷离的雌雄之兔因双双傍地行走就可“化”为不朽!
      我想告诉收藏界的“冤大头”们,你们冤在哪里!
  •     人们常说盛世收藏,为什么?社会相对富足了,自然生存于此中的一部分人便有了想法:收藏。于是闲情和宣泄、雅致和追求便产生了。虽然我把二者作为表述来同列,但其在层面上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前者极其盲从,极其主观;后者则更多冷静、更多理性。前者常有收藏家之名,后者方能领悟收藏的内涵与真谛。收藏界的冤大头们无一不是徒有收藏家其名的人,因为他们冤得无道理可言。

        收藏之风再烈,它终将难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道理很简单,你我没有白石老人的作品照样可以活,一顿饭不吃就会饿肚子。收藏与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密不可分(兴趣爱好也少不了,不需赘言),收藏是少部分人群的事情。世间一切被人们收藏之物,无不被收藏者认为极具“价值”。  作为收藏来说, 物体价值之存在不是你我私自定义、主观认为的结果(收藏者若不考虑价值,纯属赏玩除外)。尽管被收藏的物体也搀杂了你我的感情因素在里面,但它的价值应以客观存在为主才是!可悲的是时下中国收藏界的冤大头们把“价值规律”颠覆了!并且想永恒颠覆下去!(一时之颠覆,人们可能还会赢得侥幸之胜利,比如前段时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者们。任何物体的价值都应是内容与形式来共同决定,艺术也不例外。脱离了内容(思想, 内涵等)的艺术品,其形式(表象,构成物)再绚目终将消失于艺术之外。长远来说,价值决定价格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中国收藏界的冤大头们不管这些,他们在理直气壮的喧嚣着:我说这幅作品值钱就值钱,我说好这件玉器就好。

        我与很多“倔犟”的收藏友人有过不少类似的谈话。问:你对收藏(书画,古玩等)真懂吗?答:说不好。问:说不好还敢收藏?答:我虽不真懂,可我相信我的判断。问:你的判断来自什么?答:感觉!我的感觉一向很准的。问:谁说你的感觉准?答:我自己认为。问题出来了,在如此“状态”下若干收藏家下手“收藏”:我虽然没见过几幅徐悲鸿先生的真迹,甚至一幅也没见过,只要认为是我就敢倾囊买下;我虽然没见过古代的文物,只要感觉是我无论如何也要买下。这正如没有见过凤凰的人对着乌鸦在大喊:这凤凰漂亮啊!这正如不知道珠穆朗玛峰的人来到四川盆地在兴奋的狂呼:我就在世界之颠了。在这里我绝不是危言耸听,仔细观察一下你我身边会发现有不少这样的“收藏家”。

        收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搞好收藏非常不易,需要了解研究太多的事情。同时搞好收藏也并非高不可“触”,一定要坚守:没见过,不熟悉的不能收藏。一个人在收藏之前,一定要对其物做大量“考察”才行。如果自己财富多得用不了,却又想收藏怎么办?找真懂的行家帮自己收藏。记住,一定要找真懂的行家!这也不能靠自己的大脑一拍,想当然认为谁懂就懂;这也需要有“实战”的验证才行。

        收藏“走眼”不可怕,怕的是“无眼可走”:毫无依据的凭空走眼!收藏界冤大头们的显要特征就是大胆、太大胆、实在大胆!他们可以对从没见过、从未听说的事物作出认定。高,太高,实在高!当然收藏界除了“冤大头”以外,还有一部分“次冤大头”(只求真,不求好;不求真,只求好;只求大,不求精;只求名,不求艺。次冤大头范畴,不是我本文谈论的重点)。只要涉及到需要支出(财力、物力、体力、精力等)的“大收藏”,真、好、精、名等都要考虑。“小收藏”另当别论。

        告收藏界的“冤大头”们:如果吃过了萝卜,因被人蒙上眼或他人把萝卜“改头换面”,自己再吃时误以为人参,这还勉强可以原谅。如果没有吃过萝卜,上了人参非要大喊萝卜来了(反之同样),这实在是真实的滑稽。恭喜:“冤大头”已有了向“冤巨头”过度的可喜苗头,冤大头的帽子你今生将永远戴下去。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