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中国画在线 首页 艺术评论 查看内容

今古绘画的模仿与创造

2012-4-22 17:53| 发布者: 春平| 查看: 730| 评论: 0|原作者: 陈源初|来自: 艺术论坛

摘要: 当代艺术以纯粹性标志其品质标准,进而发现了其不可还原的本质,其实就是绘画功底的实在特性,实在性或物性绘画的可能性的扩展其独立性。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的还原论观念是指绘画被视为一种认知之事,其中某种品 ...

当代艺术以纯粹性标志其品质标准,进而发现了其不可还原的本质,其实就是绘画功底的实在特性,实在性或物性绘画的可能性的扩展其独立性。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的还原论观念是指绘画被视为一种认知之事,其中某种品质几套规范或问题核心,不断地被揭示为构成了绘画的本质。在中国山水画刚刚兴起的时候,王微就提出不能摹仿自然,而要以神明 降之”,重视情感在山水画中的作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为了表现意境,王微还提出绘画需要融灵”,要融进画家独特的情感,表现画家真实的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刘宋以后谈玄风气下降,寄情山水的风气大兴,山水诗,山水画也跟着发展起来了。如梁刘勰所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所竟也。”(《文心雕龙明诗篇》) 宗炳和众多的文人一样,终日以琴棋书画为伍,游山玩水、乐而忘归,与世无争、淡薄名利。而使精神自由愉快,没有比山水更理想的了。宗炳关于山水画卧游畅神的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宗炳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信奉轮回报应,精神不灭。他的山水画论融入了老庄之道,和魏晋玄学,一同使人的情感从绘画的空间得到精神的解放。他在 《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是文章的总纲。宗炳把山水、含道、圣人放在同一个位置,说明山水通形神可以表现道,在山水画中具有趣灵的感性和审美特征,它呈现出动态的、取悦身心的、灵妙动人的诗意和魅力。在山水画中感悟这样的会使人万趣 融其深思”,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快乐。山水画最高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展现审美创造的生机和自然造化之妙理,体验这种妙理是魏晋南北朝文士所向往的最高精 神境界。所谓圣人,按佛教的说法是断惑证理之人”,是通晓世界规律的智人。宗炳《明佛论》说:“众心禀圣以成识,其犹众目会日以为见。就是说众人只有 在圣人的教化下,才能认识事物,就象人们只有借助太阳光才能见到东西一样,太阳一落便成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

故人有所感才能有所见,所谓感者,要当资圣以通,可谓感而后应者也。宗炳所讲的和老子哲学中的是一致的,指的是玄而又玄的宇宙精神,含道就是包容宇宙的道理,映物就是映照出万物。宗炳 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精神外化的结果,圣人心中包容的道映照出万事万物,贤者以虚静之心回味圣人映照的物象。自然界并不是完全孤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纯客 体存在,自然与人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物我同一,心物相映。山水以形媚道,就是山水能以美丽多姿的形貌感性地表现出道的精神,生活中的山石、小溪、树 木、小草,经过艺术家感悟而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使观者从中体悟到自然的精神和造物的规律,从而得到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在绘画表现形式上, 炳提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不仅是在咫尺之内描绘出千里之景,也是对画面空间气势的总体构思。比宗炳稍晚的画家王微,在绘画空间设置上同样有着自己的亲身体会,王微山水画的作用是效异山海”,山水画的创作是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 ,此画之情也”,因此山水画不能像画地图那样非以案城域,辩方舟,标镇埠,划浸流。画家是山水的代言人,绘画要表现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精神境界。画家为外在对象所感动,将感动的心情溶入笔下的作品,这样才能感动观赏者。宗炳和王微为山水画空间的构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山水画的空间、构图、气势、境界等方面制定了形式法则。

古人对山水画的理解,既不是纯客观的机械模仿,也非纯主观的表现论和移情论,而是在卧游山水的境界里,“游目骋怀”,并以无心 之虚静心态和步步看,面面观”,仰俯于观察自然的方式,通过静穆关照,与万物同在,共入自由之境。这种游赏山水的审美方式及老庄相关哲学思想,奠定 了中国山水画空间的美学基础,从而决定了中国山水画趋于写山水之神”,中之”,不著一字,也尽得情趣的艺术风貌。宗炳晚年老病俱至,名山很难游遍,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上,卧以对之。宗炳谈到,“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 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 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佛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入无人之野。由此而陶冶性情,超脱精神,领悟大自然的奥妙,就是去游 览真山真水,那能存此乐趣?神本身是无形的,但栖止于形之中,绘画正是通过同一种形表现其神,因而也就蕴含着理,能够做到这样,也可心满意足了。比如,音乐应该在时间中展开;而绘画和雕塑,作为诉诸视觉的艺术,主要特性应该体现在瞬间的在场上,追求类似绘画的即时的在场性。于是悠闲地坐到家里,养养气,喝喝酒,弹弹琴,展开画卷,悠然相对卧游宇宙之中,用不着冒严寒酷暑,就可以独步无人之境。峭拨入云的峰头,森渺无际的云林,是远古的圣贤所向往的超然境界,因为那里没有任何尘世干扰,一切都与神思融为一体,人生在世,无非希望精神自由愉快罢了。

每一种艺术都应该遵守并实现其媒介的独特性质,以纯粹性找到其品质标准,进而保证其独立性。也就是说,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当代艺术终于发现了其不可还原的本质,其实就是绘画功底的实在特性,实在性或物性绘画可能性的扩展未必是好事,绘画领域的扩展对现代艺术家来说充其量不过是祸福参半的事。而使精神自由愉快,没有比山水更理想的了。宗炳的这些观点,一方面是他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受佛学的影响。如其师慧远在《佛影铭》和《庐山记》中认为整个山水都是佛影,仙人得道 成佛和庐山神灵飘渺。宗炳并在他撰写《明佛记》中提出夫精神四达,并流无极,上际于天,下盘于地,圣人穷机,贤之研微在观赏者获得将一段织物视为潜在绘画的能力的同时,可能也开始倾向于把最高品质的现代艺术看成仅仅是一段着色的织物。是实在主义感受力的东西,乃是现代艺术自身发展的一个产品或者副产品,更精确地说,是日益明确地承认艺术之实在特征,这处于现代艺术发展的核心产品或者副产品。宣扬精神的不生不灭,并把它和 佛性学说结合起来证明神不灭论。这种哲学观点,使他在山水赏悦和山水画创作中把山水自然看作某种精神的本体显现。徐复观认为:“山川能成为贤者澄怀味象之 ,是因为贤者能在山川的形质上能看出它的趣灵,看出它从有限以通向无限之性格,可以作为人所追求道的供养,亦即是可以满足精神上自由的要求,山水才能成 为美的对象,才能成为绘画的对象。因为山水之所以能吸引圣人游历, 是因为它质有而趣灵”,体现了精神本体的内在魅力。因为过去完全属于任意领域、在视觉上毫无意义的各种大大小小物品,现在都可以被作为绘画,或在与绘画富有意义的联系中被体验,所以,一流的现代艺术将显得任意、在视觉上毫无困难这种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现代艺术不是一种认知之事,而是因为它极大地误构了现代艺术的那种认知类型。云林森渺,圣贤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嵩山、华山的 秀美,大自然的神韵,都可以在一张画中得以表现,描绘完成之后,人们眼中所看的图画,同样可供观赏到体现,作为应目会心所感悟的就是和置身于真山真水一 样。关于卧游——心灵空间的超越,可以从唐代维信禅师对山水三个时期的感悟得到启示。他说:“老僧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亲见知识,有个人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第一种是从的角度看山。第二种是从的角度看 山。第三种是从的角度。以此可以联想宗炳对山水的提炼是从最后到形式的表现。山水画的生成和禅师的感悟有相似之处,在还未学习绘 画时,对山的理解只是限于外表的形象。初学绘画时则见山画山,见水画水,是对物象直观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绘画理论以后,则是从山水的角度来把握, 对物象,如何把真山真水搬到画面上,能够形成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形式语言,有无数的山水画家在山水之间寻找这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表达。高居翰认为:“在山水画物化过程中,使山水树木在素绢之上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观者心中能够引起当他有异样的情绪,图画就有了取代实景的力量。画家在追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的思想 中用笔墨感受天地之道,达到借物抒怀的精神境界。宗炳观察自然采取的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流动的目光看待自然万物,不是固定在一个不能移动的焦点,追求的是一个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具有音乐般的山水空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景点。

中国的山水画是用心灵的感悟体察空间万象,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象西方 写实主义绘画用色彩、明暗塑造出可以进出的真实空间。中国画家追求的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