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中国画在线 首页 艺术新闻 查看内容

新藏家时代来临了么?

2012-4-29 18:34| 发布者: 论坛主持| 查看: 626| 评论: 0|原作者: 王歌 王林娇|来自: 雅昌艺术网

摘要:  编者按:面对一件古代艺术品,收藏者会面对它们有这样的感叹:“您(指艺术品)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沉淀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能与您相拥的时间最多不过数十载!这份情谊让人难舍!”与这些艺术品的“长寿”相比较而 ...
 编者按:面对一件古代艺术品,收藏者会面对它们有这样的感叹:“您(指艺术品)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沉淀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能与您相拥的时间最多不过数十载!这份情谊让人难舍!”与这些艺术品的“长寿”相比较而言,人的寿命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这自然地会引发一些思索,待到藏者的生命行将走到尽头时,他们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藏品——变现?留给后代?抑或是捐献?也许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说:当然是选择变现和留给后代的处置方式喽!试想一下,收藏家们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金钱收集的藏品,供自己安度晚年或者遗留给下一代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当雅昌艺术网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几位资深藏家后,出乎预料的感受到这些资深藏家存有把藏品捐献给国家的强烈愿望!从他们的话语里我们能够体味到,受两种心结的支配,这些收藏者可能做出异乎寻常的决定!

宋时期    总高:28cm   豆腐版主的藏品

  一份为人“父母”的心结

  当问及“在未来是否有意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可以去欣赏”的时候藏家王先生用最质朴而又让人感动的言语回答了记者:“我会去考虑捐献的,如果我的孩子们既不喜欢这些艺术品又不是很受经济困扰的话。我也没有那么伟大,说什么艺术让大家去欣赏,这些都是大道理。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数十年累积的藏品,也是我数十年的心血。每件东西,我摸着都是有感情的,我爱它、呵护它也尊敬它。这些东西就像是我的孩子,我希望他们都能找到好人家,能被人善待。最不希望的就是被不识之士得去,从而遭到冷漠。博物馆毫无疑问是它们最佳的归宿,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它们的学术及审美价值能够发挥到最大化。”

  吴小刚先生是位专门收集宗教造像的收藏家,数十年来的收藏,各类宗教造像已经成系列化。吴先生本是信佛之人,信佛而藏佛。他认为博物馆、庙宇才是这些造像真正该去的地方。“他们真正该去的地方不应该是在我这里,而是到庙宇跟博物馆去。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被人们瞻仰。我用了一辈子的心血在收藏,我相信不管是哪个藏家,最终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藏品散落各地。”

  聂波先生是位民国瓷器的资深藏家,藏品捐献早已在他的考虑之中。未及记者开口,聂先生就说:“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曾经跟很多大收藏家谈过这个话题(指捐赠问题),我基本上每次回答都是大同小异,就是一个意思,我觉得一个真正的收藏家,用你的心血去积攒收藏品,这个过程当中其实痛跟快乐是并存的。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去追逐一件东西,得到之后你会很欣慰、很高兴;如果没有得到,你会很失落、难受。我一直这样说,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义成收藏家,我们一直追求我们所挚爱的东西,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的去得到。随着岁月的沉淀,我们的藏品也变得更丰富。这么多的藏品中,其中有一些对我们来说,是有非常意义的东西,我们会投注更多的情感在里面。那么这样积攒下来的优秀艺术品我会怎么处理?到了晚年,我会去做两件事:一个把家庭里面所需要的,包括孩子们所需要的安顿好,尽可能让他们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生活,但是我不会去纵容他们懒惰,让他成为一个吃了饭不做事的人。至于我收藏的东西——我有两个小孩,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如果他们真心喜欢,谁喜欢我就多给他几件。要是不喜欢,怎么办?我一定会找一家我信任的博物馆,我一定要信任,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比如,每次我到苏州博物馆看展览,站在苏博的门口,我就已经觉得特别舒服,有家的感觉。因为它就是一个艺术的家园,贝聿铭的设计建筑——那个简约、那个美,里面的展览都布置得很人性化!当然,好的博物馆还有很多,像上海博物馆。但是有一些省级博物馆好东西不拿出来,甚至用一些是替代品、照片,那个没有意义。他们没有这个责任心,或者说没有用公心去管理这些东西,捐给他们我就也不放心。藏品,很多的时候我会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小孩。好东西如果出去,心里会有一段时期的难受!因此可能最终这些东西我不会留给我的孩子。因为我留给他,肯定会害了他,至少我认为会害了他。因为他们没有我这份经历,没有我这份执着,也没有我这份理解。在他们眼里,可能他的父亲只会告诉他这个东西值钱,这个值多少?那个是多少?他们的概念是经济的量化,没有文化的量化。我觉得最终中国以后的收藏家必须要向欧洲艺术体制学习,人家就是这样的,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可以成立一个基金,然后把它捐掉,这个基金就是维持这些艺术品能够得到妥善保管的一个结果。或者捐给某些很有名的大学,因为学业达到一定高度的人,越往上走可能对艺术品的亲近能力就越强,因为他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多,与艺术品很能产生共鸣。所以我觉得,如果中国能成为发达国家,收藏家的藏品捐献给博物馆应该是一个趋势,毫无疑问。”

 发挥学术作用的心结

  前述藏家曾经提到过,愿意捐藏品给某些很有名的大学,因为大学的氛围更利于藏品发挥学术作用。藏家们除了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外,有更深层次上的考虑,很多藏家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文物艺术品能够使其价值发挥最大化,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藏家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对自己的藏品除了“喜欢”,更有一层“敬重”。每件古文物的背后都承载了一段历史。王先生说:“我从来不说我‘玩’收藏,或者说是‘玩’古董,这显得对艺术品很不尊重。我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保护这些文物我觉得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曙光版主的藏品  (韦强)

  朱先生是位很低调的藏家,并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是当谈及今后对自己藏品的处置问题时,朱先生表示:“到了晚年,我会慎重的考虑将藏品捐献给博物馆。现在社会上普遍的收藏风气过于浮躁,你看拍卖就知道了,一件东西在拍场上反反复复的出现。我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够落在真正懂‘它’、惜‘它’的人手里。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其实这些东西在我的手里也并未体现价值。换句话说,这些东西躺在我这里也是很自私的,理应被更多人欣赏。如果她们能进博物馆,或者是其它的艺术机构,我觉得都很好。能够给予她们充分的研究。说到这里,其实我更倾向于捐给真正需要的艺术机构。因为我知道我们国家很多博物馆管理比较乱,很多东西就是堆在库房里。”

  徐锦范先生是位专门收藏浅降彩瓷器的藏家,记者在雅昌艺术网常熟网友会上采访徐先生时问道:“浅降彩瓷器存世量相对不多,而您花了这么多心血积累了这么多,还就此出了书。将来,您打算怎么处置自己的藏品,有意向博物馆捐赠么?”

  徐锦范先生说:“我投注了一生的心血去收藏浅降彩,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能提升浅降彩的地位。我有两个设想,一个设想就在我们当地博物馆建立一个浅降彩瓷器专馆,或者在某个博物馆做专门的浅降彩瓷器展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热爱浅降彩瓷器。”

  徐先生表示:“我想再拿出部分精品,一百件左右,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巡回展示,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真实的浅降彩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都联系过了,他们都很愿意做这种事情,将来有机会还能上国家博物馆,那是最好的了。”

  受访的六位藏家,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背景,收藏的艺术品种类也不尽相同,但是从他们的言语中,不难读出他们都共同热爱着中国的文化艺术。如果我能把上述访谈谈提炼出关键词,那就是:“爱”、“孩子”、“怕流散”、“寻归宿”。我不相信这些藏家在收藏之初就定下宏愿:未来把自己终身所藏捐献给国家!说不定收藏之初也有投资的意愿呢。然而,当一件件藏品被纳入、一次次品味得欢颜之后,他们真的因为爱而发誓一定要给自己心爱的藏品寻找最好的归宿。这些藏者并不是富商巨贾,他们很朴素地表达,在自己的后代生活得到一定保证的前提下,将考虑捐献。

  再朴素不过了,就像爱子女一样爱自己的藏品,于是充满温馨的博物馆成为接纳藏品的“好人家”。但我们也看到有藏者对部分博物馆心存疑虑,对他们的管理不放心,担心自己的藏品受孤独、被冷冻甚至遭损毁。所以未来我国博物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都成为吸引更多的藏家愿意将其藏品捐赠供世人共享的必要条件。

  记者在很久以前曾读到一则报道:一位藏家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古籍善本。捐赠交接的那天,当捐赠者颤颤巍巍的手将古籍善本递出之时,那位年长的女性管理员双手郑重地接过捐赠品,眼神充满爱意、动作轻微而庄重——在这一瞬间仿佛出现礼仪般的感动,一下征服了捐赠者。一个看似很平常的举止,却让捐赠者彻底放下了心,这一时,奉献爱心者获得了爱的尊重!这是不是也应成为捐赠者心甘情愿的重要因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