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中国画在线 首页 艺术评论 查看内容

隐士,为官的心计

2012-9-15 04:27| 发布者: 春平| 查看: 951| 评论: 0

摘要: “隐士”可谓是一词多义。旧指隐居不仕之士,又指过着悠闲生活情趣的闲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隐士似乎是一群神 ...

“隐士”可谓是一词多义旧指隐居不仕之士,又指过着悠闲生活情趣的闲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隐士似乎是一群神秘的人,又是让人羡慕的人,这些人与俗人区别于生活不愁,衣食无忧,既无和尚的清心寡欲,又不同道士的神圣超凡。不过,历代都有无数自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简单地说:隐居是中国官场之人、好文之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不然,隐居是一种为官之人的心计,是躲避政治斗争的隐身术,这种心计犹如官场上的称病不出、虚称年老体弱、甚至回乡奔丧丁忧。此实为心思种种又愿望为筑一庭院,种花养草,饮茶聚酒,舞文弄墨……以求过一种看似与世无争,修身养性,却多为绵里藏针,图谋东山或局外摇扇的“隐政”生活。隐士,总的来说就两种人士:隐和文隐。隐则为官之人因官场的“纠结归隐文隐则为文人无所抱负的无奈而隐”。前者有真隐也有假隐,后者是看破世尘不得不隐。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这首诗是说隐居不必像伯夷一样隐居山林,老子在朝廷中也可隐居王康琚认为,老子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的隐士。其实不然,既隐又何必在乎居于何地,要想“超凡脱俗”,山林与朝廷的区别也只是地理位置,再有的区别也就是头上的冠冕和屁股下的位子罢了。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隐士”当属诸葛亮,但也只是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日夜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揣摩各帮政治家的心思,并未打算终老山林茅庐为典型的“而待”的高人。当诸葛亮遇到心目中的真主刘备,他虽心动,只是故意让刘备一再邀请,演了一出让刘备“三顾茅庐”的戏,最后还是表白自己的心迹。不过,入仕后的诸葛亮功绩宏大,陈寿《三国志》中评价他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隐居之人称为隐士,由于其隐居原因的不同,因而心境也大不相同荀子曰:“天下无隐士,无遗善”。荀子所言太超前了,天下哪来真的隐士哦!不过,历代政治家知道“隐士”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所以一方面为了招纳贤达,收囊为治国待用;另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装点政治门面,拉些中名入伙,并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免“隐”中生事除此之外,隐士中有被免官赋闲的,又有沽名钓誉的;有辞官不做的,又有不愿为官的;有为博取美名的,又有避祸躲藏的……他们的心境有嗤笑朝野的,也有心灰意冷的;有超凡脱俗的,也有提心吊胆的;有窥伺时机的,也有悠闲自在的。在踱步之中,表面上往往是心如止水,实为处心积虑,待抚平创伤,再一展心中大志;在文隐耕作之中,实际上身居山野草屋,却为寄情山水,醉于琴棋书画,自求陶然。

隐士为攻略,机待发的“隐士”比比皆是,可谓是官场上的隐逸之徒。如唐王维,他是诗人,有“诗佛”之称。为官则是时移势迁之人他做过太乐丞,此官相当于现在国家交响乐团的团长,后犯皇家禁忌私自娱演的“舞黄狮子”被官。他隐居一段时间,又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伺机而动安史之乱,他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被捕入狱若不是他伪职时曾作抒发亡国之痛思念朝廷之情,因其弟王缙平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恐怕王维是难脱死罪末明的王蒙、明末清初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寻机东山再起,之后再归隐实为政治投机之徒。不过,朝也有个隐士陈继儒,他既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他不做官,但极善在高游走,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可见他与高官们的交情。

还有心计更高一人,他是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他曾侍从孝武帝刘骏征战有功,封晋安侯,后南北朝道学家、中药学家。虽然,他隐居山中,但他凭借自己在官场上的影响,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自由自在的隐在山中,干着卖官鬻爵的生意陶弘景不同的是唐代的卢藏用苦心孤诣地在山中混了好些年。皇帝在长安办公,他就住终南山;皇帝移驾洛阳,他就跟着跑到嵩山隐居。于是大家都知道这小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赠给他一个“随驾隐士”的外号。果然不出他的“定力”,终于有一天朝廷让他出来做,而且不出几年就官至礼部侍郎后来又成了太平公主男宠。不久,他的好友司马承祯无心仕宦之途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却会意地一笑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这便是所谓“终南捷径”成语的由来此后,卢藏用靠着太平公主这株大树,尽情地“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最后太平公主策划君临天下未果,卢藏用流放岭南

其实,真正的隐士是很少的,像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具有这般高尚淡雅情怀的人又有几个呢?这也只作为一个文化典故罢了。在众多隐士当中,南朝宋画家宗炳,当时朝廷屡次请其入朝作官,他都居隐不出此人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特别信佛,喜欢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病老才回江陵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元代的吴镇也是如此,他寄情于山水之间,笔墨纸上,真正意义上的隐,他们为仕的人完全不相干,即使有时机有环境有条件,即便朝廷多次派人请其入仕,他们也拒不出。而与宗炳同时代的陶渊明,起初不是这样,他因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之后以诗为伴就变成“真隐”了。不过,宗炳吴镇等人不愿做官,却成就了他们的名声,故而成了鼎鼎的名人。即为名人,其墨宝自然也有了高端市场,生计自然无忧,这点要比陶渊明的境遇强多了。

隐居,成了一种中国官场之人处事的心态象征,成其为文化也是一种焦灼与无奈。而中国文人求做隐士,实为化解心中的苦痛与郁闷,借山水花草欲表自闲的优雅,传达自身人格、和德化,体现自己笔下压抑的灵动、雍容,似潺潺小溪,闲闲地流淌,借景抒发心中的积怨这与先官后隐,半官半隐,隐而待动既有心心念念,又是半遮半掩。自古至今,士们的身影处处而显,他们似乎始终在权势和金钱之间躲躲闪闪,若即若离真正剥蚀了隐居的外衣,挖出隐士最深处的清冽甘泉,可谓是汩汩有声!展示了代代相传,清澈实腐为官文化和自恋文人体味。在中国历史上,虽说隐居之人其原由林林总总,除了想其各种办法来提升隐居的效果,也有确实无奈而隐的隐士。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这一批人是为政治意义上的隐士。再有就是那些清苦的读书人,他们一方面不甘心仕途无望,另一方面又自觉世道炎凉,又不愿“入俗”民间,以求所谓愤世嫉俗的清心寡欲,故而苦隐。

隐居除了变相的图谋手段,若要想做到正真的与世无争,这些都不是为之生计的普通老百姓所能及首先,隐士隐居是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最基本的也要有日常衣食住的生存条件。为官敛财,尔后急流勇退的“隐士”自然没有此等的烦恼,厚禄供养的“贤臣”变“雅士”也无此家有良田房舍的遗臣老少也无需之烦。若靠兜卖自己的心境,拿笔墨养趣恐怕还不及樵夫渔翁活得自在。不知中国之书画为官玩雅之物,不入仕又怎能衣食不忧呢;更知晓名为官起,文为官捧,不与官场交媾又怎能名扬四海呢所以,要做隐士,得有一定经济来源作保证,否则即使做了“隐士”,也是隐不隐都一回事儿。故鲁迅先生在《且杂亭杂文·隐士》中:“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裁,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履,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

传统的隐士文化自小农社会的产物这是聚财后的仕人,富家退居后的闲人,看破红尘的学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恋和笑世的隐心态。这种所谓的隐士文化,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是独夫民贼压制民权而孕育出的文化。《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故而,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