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齐辛民 秋萍
中国画在线 首页 艺术新闻 查看内容

文学批评要把讲真话当做底线

2012-10-25 18:35| 发布者: 春平| 查看: 631| 评论: 0|来自: 人民日报

摘要:   我们所迎来的文艺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同样也是当代文学批评最好的时期之一。文学批评作为我国文艺迎接更大兴盛繁荣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如既往地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影响,已无可辩驳地成为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必要 ...
  我们所迎来的文艺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同样也是当代文学批评最好的时期之一。文学批评作为我国文艺迎接更大兴盛繁荣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如既往地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影响,已无可辩驳地成为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必要基础与前提。在众声喧哗与接受者分众分层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读者、作家或者出版方,无论是大众媒体、新兴媒体,都对文学批评怀有期待与需求,全社会迫切需要文学批评能够发挥应有效应,对公众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触动与积极影响。

  同时,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分众时代,对文学批评而言,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分众是与大众相对而言的,分众时代与大众时代相对应,指的是公众的观念、思想各有各的不同,不再受总体舆论影响的时代。在所谓“分众时代”,接受者、消费者行为的特征具有鲜明而高度的主动性、选择性、互动性。

  分众必然带来文化上、社会心理上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或上世纪80年代相比,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形势和局面无疑要复杂得多。随着国民教育普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网络普及、文化传播提速,写作人群扩大,人们的文学鉴赏水准普遍提高,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普通读者参与文学生活与文学评判的热情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挑战批评家的热情有所增长,大家热切希望与评论家交流、对话,对批评家提出新的要求。而广大作家作为有专业素养的内行人,对批评家的艺术眼光、评判尺度、价值取向,同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些作家对评论漠视、冷淡,甚至不信任、不在意,也在客观上对评论家形成了压力。学术界希望文学批评更具学术含量,在学术规范上能够重树新风,对学术建设有所推进,这些要求值得关注。而大众媒体作为社会舆论活跃的一端,也希望文学评论能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放大文学作为思想前沿的力量,因此,文学批评担负的任务、回应的关切增加,文学批评家不单面对作品、面对作家,还要更多地面对社会、面对需求日益提高、日益分化的公众,有着多重的精神焦虑是自然的。

  我们身处一个节奏快速、竞争激烈以及讲人情、重情面的社会,社会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化氛围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无孔不入,正如不少人指出的那样,当前文学批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情化、商业化、浮泛化等弊病,文学批评所出现的问题,实际上也很具体地反映了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从作协系统评论工作的层面看,队伍不齐、经费短缺、阵地不够以及手段缺乏等老大难问题,始终困扰着文学批评工作。但目前人们还不同意对文学理论批评过分怀疑或唱衰,实际上,我们不必过分担忧、焦虑和失望,因为文学批评基础尚好,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积累厚实、思维开放、关注文学创作、讲究学术品格的批评队伍,在开展文学批评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

  这些年来,各地作家协会等机构根据现实的变化,在加强文学评论方面想了好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有的地方注重加强文学评论的选题策划,定期策划、征集选题,向社会发布,形成了批评的阵势;有的推行了评论家签约制,或聘请“文学评论研究员”,对文学批评实行定期定向的资助、扶持,有力地凝聚了文学批评队伍;比如,有的设立文学批评奖项,或者在文化发展基金中辟出一块,专门奖励文学批评。有的地方作协通过举办培训班、改稿班、短训班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的地方则发挥图书馆、电台电视台等的作用,运用新媒体手段,开门办研讨会,增强作家、评论家与读者的互动,有效宣传了新作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事实证明,文学批评需要开动脑筋,需要为抵达文学现场、走进人的内心倾心尽力。比如,在作品研讨的环节,把讲真话、讲实在话作为一个底线,真的开一些没有作者、没有出版商、没有有关“领导”在场的作品研讨会,有一说一,有好说好,有毛病就毫不留情地指出来,敢于批评,敢于把批评意见公开在媒体上,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对作家有触动、对创作有帮助。再如,作协机构可以深化与高校、科研部门的联系与互动,让文学批评走进校园、走进青年学子,可以更多地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作用,在广播媒体、互联网上,开展文学批评。现在人们对文学批评的文风、方法论非议很多,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文学批评要有学术含量,要有专业品格,同时也要有大众情怀,有对可读性的强烈追求。

  在分众分层的现实氛围中,任何事情都没有铁板一块的一致、一体,就文学批评而言,振臂一呼、一统天下的文学批评早已不复存在,人群、媒体、界别均使批评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风格。我们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在理论建设、精神资源积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新的应对。比如,我们本来有着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源与遗产,我们的文学批评不必过于依赖外国人的理论,要紧的是我们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具备对理论的辨别与消化能力,深入挖掘自己的理论资源。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国的传统中,我们需要从作品入手,从对作品的具体、细微的感觉出发,不能将作品沦为时髦理论的奴隶。

  说到底,批评是批评家的事业,要充分发挥批评家的主观能动性,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尔斯·米勒说:“文学批评家,像小说家或诗人一样,也是在进行着他自己的灵魂探险,虽然这种灵魂探险采取的是隐秘的或间接的形式。”批评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精神投入和灵魂付出,要以追求真理的心态、勘测文学世界真相的虔诚,忘我地深入文学的前沿,认真感知、触摸当代作家的精神世界,感性地、智性地容纳、分析当今日益变化的文学,为文学的生长鼓掌、助力、开路,而在批评的表达上,要倾尽我们的智慧,以自己的灵魂实现与灵魂的对话,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要充分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讲究言之有物、率真率意,以美好的文字,让评论真正到达文学的现场,抵达人的内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北京德深源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5215号-2
联系信箱:qpgzsh@163.com 联系QQ:745826460
联系电话:13466526077,010-52100898

返回顶部